近日,核行業公眾開放日(周)活動如約而至。我國核與輻射系統各相關單位舉辦了形式多樣、貼近公眾的核與輻射科普宣傳活動。“魅力之光”“核安全文化校園行”等活動在近幾年逐漸成為全國性科普活動。這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年度品牌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借助開放日(周),向公眾普及核科學知識。
就核能行業的公眾溝通形式及方法等相關問題,中國環境報記者孫浩專訪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鄧理峰。
1 近年來,核電企業走向透明開放的步伐大為加快,您認為,我國核科普實施情況如何?還存在什么問題?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經過多年的探索,核行業公眾開放日活動經歷了從無到有,開創性地打開了核電科普的全新局面,回應了公眾對于發展核電的疑慮,取得了核電科普的重要成就。但是,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科普活動也面臨著如何評估活動成效、如何平衡知識科普與公眾參與的關系、如何在核電友好人士之外開展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正處在如何創新、突破的瓶頸階段。
鑒于此,我們提出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的使命,需要從知識科普,拓展到以增進社會信任和積極情感為目標的關系培育。
這兩者的關系,不是以關系培育替代知識科普,而是以關系培育補充知識科普,增進知識科普的成效,兩者是互補關系。這一轉向的本質,是從理性的核科學知識普及,擴展到以社會信任和情感為導向的關系培育。
我們之所以提出將“增進社會信任和積極情感為目標的關系培育”納入核知識科普活動的新使命,是基于以下考慮:第一,知識并不是提高核電公眾接受度的充分必要條件。在科技知識難以近用或理解的時候,公眾往往會更依賴于信任水平和情感傾向來決定是否接納一項風險技術。
第二,公眾對于有爭議的科技及相關組織的社會信任水平和主觀情感傾向,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對于相關客觀知識的態度。換言之,當公眾不信任知識的信源或者對一項技術預先存有負面情感時,即使是正確的客觀知識也難以有效地影響受眾。
第三,情感是公眾走向客觀理性決策的重要鋪墊。由于人腦的特殊結構,沒有人能豁免于無意識情感的影響。在認知科學家看來,人類行為的95%都是源自于下意識或無意識的,因而情感對人決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
2 公眾溝通不到位往往成為核電行業前行的制約之一。您認為在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科普活動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我們聚焦于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活動的過程和效果時,發現當前面臨著幾個有待突破的障礙。
第一,公眾主動獲取涉核知識的動力不足。對于大多數公眾而言,在無涉及個人安全或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往往不會主動地拿出資源(如時間、錢和能力),也缺乏足夠動力(興趣、信心和效能感),去關注涉核新聞報道或者參加由企業主導的開放日活動。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之外,絕大多數公眾很少關注核能問題。相較而言,在出現涉核輿情熱點的時候,政府監管部門、運營單位等能夠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并在這種背景下普及核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的知識,更有可能奏效。
第二,公眾理解涉核知識的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多數人通常不具備解讀核電知識的能力。這也導致核電站周邊輻射數據等信息的日常披露,對于大多數公眾而言,往往難以理解。
核電站周邊地區日常輻射監測數據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3種情境:一是如果發生核事故或危險工況,公眾出于自身安全考慮,迫切需要關注所在區域是否安全。二是日常監測數據的檔案功能。少數公眾有可能通過搜集和處理這些日常監測數據,從而對核電站構成監督壓力。三是日常監測數據的透明公開,在形式上構成了對核電站合規排放的日常壓力。
但是,絕大多數公眾既沒有能力,也很少有興趣去了解日常監測數據。鑒于此,寄希望于通過披露日常監測數據,推動公眾來監督核電企業,從而增進公眾對于核電站的社會信任水平,可能難以達到效果。
第三,日常生活經驗難以成為普及涉核知識的通道。日常生活經驗往往是公眾風險感知和獲取科普知識的重要途徑。與天然氣、石油等能源形態能夠進入日常生活不同,核能作為清潔能源并不直接進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因此,找到與公眾日常生活相關的中介議題(比如霧霾等污染治理),從而增加核電與公眾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將會是未來核電科普和科學傳播實踐中的重要挑戰。
3 做好核能行業的公眾溝通工作無疑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從知識科普拓展到關系培育?請談談您的建議和對策。
以增進社會信任和積極情感為目標的關系培育,具體而言是指涉核企業通過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來培育與核電企業緊密相關的各利益方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核電長遠發展鋪墊社會基礎。
這既和《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等的方向一致,也和我國核電業界已經初步確立的公共宣傳、公眾參與、信息公開、輿情應對的公眾溝通工作體系保持一致。根據這一工作體系,核電公眾溝通部門的業務范疇并不局限在溝通,而是拓寬到了公眾參與和協商治理等新職能。
如何通過關系培育,來增進普通人關注、接觸和了解核電信息及知識的動力?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通過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來培育公眾關注核電的動力與能力。“魅力之光”“八七開放日”等活動,不限于只在活動中進行知識科普,更在于借助這樣的活動,培育參加者回歸日常生活后,繼續關注和學習核電相關信息和知識的興趣與能力,從而增強參加者及其帶動的其他群體(如家屬等)了解核電的能動性。
鑒于此,不同年份的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不應該是割裂和無關聯的活動,而應該構建一個可持續溝通的體系。例如可以嘗試為每一位參與者建立檔案,更深入地記錄和了解參與者的想法、疑問和關切,以及參加活動之后的改變,包括短期改變和長期改變。并基于參與者檔案,來定期地回訪并溝通相關信息,尤其是針對他們的疑問和關切,有針對性地補充和更新新的信息。
第二,用創新的方式建立核電與公眾之間的積極情感聯系。正如前述所提出的,人的現有情感傾向會極大地影響人們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決策,會成為人們在接觸新事實中的過濾機制。因此當人們遇到和自己現有情感傾向或意見相沖突的事實時,會傾向于抵制和剔除。這正是培育積極情感聯系為何能夠有助于優化核電科普,并幫助人們啟動理性認知通道的功能。
不過,核電與公眾日常生活缺乏交集是培育積極情感聯系的主要障礙,而且并非所有的積極情感類型和強度都適合于核電。鑒于此,核電業界迫切需要用創新的方式來建立核電與公眾之間的積極情感聯系。
目前核電業界有一些創新的探索,比如2017年中廣核為紀念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二十周年而組織的“大亞灣美婚紗”活動。這一活動讓核電進入公眾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時間節點,并在參與者的生活中留下一段值得回憶的美好經歷,甚至成為一種集體記憶。
第三,將核電非友好群體納入到核行業公眾開放日活動當中,并通過回應非友好群體的疑慮和關切,來提高公眾對核電的社會信任。
從歷年“八七開放日”等活動情況來看,活動主要是針對核電友好人士開展。從管理便利、對外宣傳等方面看,這樣的安排無疑是合理的。尤其是核電領域里的公共參與,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參加者,都還缺乏經驗。如何逐步積累經驗,特別是依照信息告知、意見咨詢、公眾協商,再到決策參與等不同難度的參與階梯,循序漸進,值得思考和關注。先從核電友好群體起步,這類安排無疑是穩妥和必要的。
但是,核行業公眾開放日等活動的目標旨在贏得更多公眾的理解與支持。因此,對于核電態度中立、存在疑慮的群體,更有必要使其成為開放日活動的參與群體。通過開放日等活動,直面回應非友好群體所提出的有關核電發展的重要問題,嘗試用制度化的方法來處理、解決社會不信任問題,將更有助于在社會公眾中建立對于核電的社會信任。
圖為中廣核公眾開放日(周)活動現場照片。 中廣核供圖